煤炭生產過程中,面臨的危險因素很多,不僅有煤礦瓦斯、火災,還有通風質量的好壞。安全通風管理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可以有效提高生產的安全性,又能夠為安全生產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煤礦在生產當中一定要認識到安全通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配備礦用隧道通風管來防范安全事故。
一、煤礦通風安全的重要性
煤礦的通風系統在整個礦井安全生產中的比重較大,是煤礦安全生產中的中的重要輔助系統,通風系統的好壞直接與礦井的安全生產息息相關。據統計,煤礦安全事故頻發的原因多數是與通風系統有關。雖然在煤礦工業的發展中,我們不斷通過創新改革來不斷完善我們煤礦的通風系統,但是煤礦通風仍然面臨很多問題,其中由于管理人員疏忽,礦井設計上的缺陷及相關風力設計不足等原因所造成的這種問題較多。安全通風系統是安全生產系統環節中重要的輔助系統,很多瓦斯爆炸事故的引發大多是由于安全通風系統沒有管理好,所以應該系統地、科學地做好通風安全工作,提高通風系統的管理,預防或降低危險事故的發生。
二、礦井通風設計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設計巷道斷面小是礦井設計中導致通風阻力增大、巷道內風速過高的主要原因,對礦井的安全生產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巷道的布置同樣存在不合理現象,在實際工作中,要結合考慮井田煤層賦存條件、巷道服務年限、開采技術條件以及投資利益等多因素進行巷道布置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如果巷道的礦用通風管布置不合理,則表示礦井通風系統必然不合理。極易引起因無效巷道過多,導致通風線路過長、通風阻力過大等原因,對礦井造成安全隱患。
礦用隧道三通通風管"
三、安全生產保障措施
強化局部通風管理,杜絕局部通風機無計劃斷電。在有局部通風機工作的部位,必須安裝有礦井安全生產綜合監控系統的瓦斯傳感器,當瓦斯超限時斷掉局部通風機后部用電設備的電源,保證安全生產。提高礦井安全裝備水平,加強瓦斯監測,避免瓦斯超限作業,所有的中小煤礦都必須配備礦井安全生產綜合監控系統,同時設立專職瓦斯監測員,隨時對井下環境進行監測巡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對礦山進行評價,堅持不安全不生產的原則。從中小煤礦設計完后,就進行中小煤礦安全預評價,找出設計中存在的安全不足方面,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按照預評價提出的問題進行改進、改善,在施工完成后,投入生產前,要進行安全驗收評價,進一步確定該礦井在生產過程中是否還存在什么安全隱患,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做到有隱患不生產,有問題先解決,防止亡羊補牢。
四、落實礦井通風系統管理制度
礦井必須有完整的通風系統,改變全礦井一翼或一個水平的通風系統時,必須報公司總工程師批準,改變一個采區的通風系統時,必須報礦總工程師批準。水平延深及采區開拓從設計上要確保通風系統合理,并在實際施工及生產過程中嚴格實施。礦井在組織生產、安排生產布局、采掘接續時,首先要考慮通風能力,做到以風定產、定頭,避免出現因生產過于集中,追求產量進度,造成不合理的通風系統、區域風量不足及違規串聯通風等現象。非長壁采煤法、殘采、回收煤柱、地質構造復雜地段的回采,通過制訂專門的措施經公司批準,可采用局部供風,但必須安裝沼氣自動檢測報警斷電裝置。礦井各地點所需風量,按照《煤礦安全規程執行說明》進行計算。礦井開拓布局、采區設計、作業規程審查必須有通風隊技術主管參加,并對礦井通風系統及通風系統改造方案提出主導意見。
井下各主要進、回風巷之間,通風隊必須設置至少兩道正反向風門,控制風流的風門、風橋、檔風墻、防火墻、礦用隧道通風管、防塵管路、隔爆水袋等通風設施質量應符合礦井通風質量標準的統一規定,以保證通風系統的穩定性。加強通風設施的使用管理和維護。通風隊每月初劃分設施管理責任范圍,各采掘隊組對責任范圍內通風設施管理負責。掘進巷道,與其它巷道貫通,在兩巷相距20米前,由技術科向礦總工程師匯報并以書面形式通知施工單位和通風隊,接到通知后應及時編制貫通措施,做好防止瓦斯積聚、調整系統的準備工作。
五、風險預警管理體系的運行
為保證礦井通風系統的安全穩定性,需要在礦井管理過程中,合理設計煤礦風險預警管理體系。此體系是防止煤礦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的核心,在生產管理過程中發揮“防患風險”的重要作用。煤礦發生風險事故的原因多種多樣,部分風險具有一定的先兆性,因此若能針對其風險進行合理預警準備,便可有效降低風險、減少風險損失、控制規避事故的發生。由此可見,風險預警管理體系的運行以預測、判斷風險的前兆性為基礎。充分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對生產風險進行預判。建立并運行風險預警管理體系的主要步驟為:
第一,搜集危機信息資料,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平臺強化部門之間與風險預警之間的聯系。
第二,重視指派專員對工作區進行深入監督、調查、管理,保證資料搜集整理的全面系統性。
第三,傳遞危機信息資料,構建安全責任監管系統,由安全責任人對安全管理部門之間管理與復雜,減少信息傳遞的復雜環節,保證信心可安全迅速的送至有關部門,降低拖延對信息價值的迫害。
第四,保證具有完善的救援體系,有完整的、專業的緊急救援組織。當煤礦生產發生突發事件后,可通過救援體系,迅速開展救援計劃,落實應急救險機制,對發生事故的人員、物質等進行迅速的補救與轉移,將風險損失降到最低。充分利用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等完善風險預警管理體系。
|